聊聊宜家兼《这就是宜家》读后感

时间: 2024-02-02 04:40:08 来源: 开云登录入口

  作者是从80年代初,进入宜家工作,90年代末成为宜家CEO,这几年已经离开宜家,可以说,作者从店员做起,提升为店长,然后是区域性主管,紧跟着是进入管理层,最后达到职业经理人的顶峰,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巨头的CEO,他写的这本书,其实好多东西都是形而上学的看起来了虚无的东西,比如价值观,使命感,团队合作,执行力,组织重构,信任与放权,减少污染与排放等等,或许,这是欧美职业经理人的共性吧。其对宜家绝大多数都是好话说尽,没说什么缺点,或说得非常隐晦。

  不过,从书中来看,作者觉得宜家后来完美发现了自己的利基市场,并迅速行动,这中间,有波折,但,截至目前,我认为宜家是成功,乃至非常成功的。

  一般具有如下一个或几个特征:中产或不太富裕;家里空间受限;相对追求生活品质;

  2、由于策略1,决定了宜家的产品定价就是较低价格出售质量较好的产品,简言之就是物美价廉。

  这个策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曾经研究过的鲁泰A,一家核心是做衬衣面料的公司,其策略就是这样,跟日韩欧洲竞争者比价格,跟东南和国内其他生产商比质量,就是靠这样来占据属于自身个人的利基市场。

  而大名鼎鼎的zara也是如此,或者说,它是真正的类似轻奢的服装,类似奢侈品牌的设计,但,高于普通品牌的价格;外加饥饿营销,看到就要买,不要等打折,明天可能就没有了,路过的白领女士们,一定有过这种心疼;

  同时,宜家还发现,宜家的顾客绝大部分都是女性,同时,顾客都是典型的时间比金钱多的主。

  宜家的产品定价策略,就是比品牌商定价便宜20%左右,而跟中小竞争对手相比,质量有好太多。

  宜家,以整个集团看,毛利率是46%左右,净利率在12~13%。这是牛逼的地方。

  宜家,所有的策略都是在保持质量和服务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相关成本。比如它不提供免费的送货服务,公司也提供有偿运输;公司鼓励顾客自行进行组装;公司的产品尽可能是平板包装,节省运输空间(这也变相降低了运输成本,不论是公司采购运输的成本,还是顾客运输到自己家的成本);由于鼓励顾客自行运输和安装,故此,企业来提供免费的停车场;公司店铺,一般都是选择郊区(选址时),自己购买土地,盖楼,现在一般都是三层,因为公司营业面积从1.5万平米到现在的3.5万平米。公司自建营业场所,这其实是对抗土地增值和建筑业(含建材和人工)通胀,长期看,这当然是比较有利于公司的。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宜家甚至鼓励和建议,制造商把工厂建设在距离其原材料较近的地方,比如家具工厂,尽量建设在木材采伐厂附近;比如尽可能提供原材料利用率。

  我之前在微博说,特别看好宜家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中国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年轻中产阶级(大家别把中产阶级门槛拔高了)。

  中国目前淘宝/家具港/家具城的家具,都不单单是样式上非常老套,更加关键的是用材和油漆太差了,刺鼻的甲醛味,要么就是价格高到离谱,不是普通人所能支付得起。

  前面说,宜家产品主打的是“小”房子的住户,不论是租房子还是自己的房子。中国市场简直是为此量身定制啊。中国大城市,人口密度大,老房子多,又由于实行了相当时间的90/70原则,导致有了孩子的小夫妻,发现家庭空间不够用,厨房、客厅、卧室等等都不够,而宜家,显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购物地。

  而宜家在美国则是不太好,作者写此书时,微利(集团平均净利率是10%++)乃至亏损。恐怕,这根美国房子大不无关系,外加美国国土面积,远非欧洲小国可比拟,而美国本土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太高,竞争也激烈。

  其实,在俄罗斯也是类似的情况。只不过,在俄罗斯,宜家是采取购物中心的做法,也就是把多余的建筑面积出租出去,赚取租金,同时,带来客流,有可能可以补偿宜家店铺的亏损。同时,俄罗斯还是有大量的木材,可当作宜家的全球采购基地。

  目前宜家最大的采购基地,含自产自销的,应该是中国,之前看过一个资料貌似是20%左右。

  之前,在其他的文章里都说过,奢侈品,其实都是看着光鲜,但,经营惨淡,因为其固定成本非常高,包括租金、装修、人员工资,宣传和代言等等,都是硬性支出,而销量则很不靠谱。

  然后,围绕这个策略来长期(至少20~30年)事无巨细的去执行这个策略,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二是,不论你是优衣库还是zara,都不是诞生于日本东京大阪,或西班牙马德里/巴塞罗那,都是诞生于三线城市或弱二线城市。无非是,这里竞争较为缓和,租金较低,人员工资较低,也容易有加工厂,如果做得好,容易脱颖而出。所以,中国如果有优衣库和zara,一定是诞生于州郡。

  回过头来看,即使零售行业牛逼的沃尔玛,也是慢慢的变多的增加自有品牌的产品的数量,而德国的阿尔迪(?)也是更多的依靠自有品牌而不是靠大名鼎鼎的品牌。

  阿尔迪也是有名的低成本连锁企业,也是相近办法来减少相关成本,可惜,没有与之相关的书籍。

  越来越觉得,能常年如一日控制成本的企业,都是牛逼的企业,这是企业的一种文化,深入到骨髓里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