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电话
+86 755-28095893
刚刚过完45周岁生日的微软,在美国西雅图拥有一个占地200公顷的总部园区,共有145栋建筑。由于建造时间不同,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管理协同困难,同时,能源消耗每年超过5500万美元。
为了彻底改变园区运营问题,微软总部工程师设计了一套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为基础的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共在3万个设备中部署了超过200万个传感器,同时还开发了基于云端的智慧建筑管理平台。
升级完成后的微软园区,在相关智能技术的帮助下,技术人员每季度可处理多达3万个工单,同时48%的设备故障能够在60秒内修正。
另外,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设备,相对原有改造设备的模式,节省了5600万美元额外开支;第一年能耗支出就降低了200万美元。员工办公体验和操作体验也得到全面提升。
微软对总部的成功改造无疑是一次可参考的智慧建筑案例。当下,国内地产及相关企业也慢慢的开始意识到智慧建筑的重要性,纷纷开始投资布局,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对此格外重视。
一位国内头部房地产企业创新业务负责人曾指出,一方面,持有型物业的加速布局使得资产运营的重要性得以提升,如何运用科技的力量使用户得到满足的个性化服务与体验需求成为运营的关键;另一方面,物联网带来了数字资产的积累,借助自身体量优势,可将不同产品线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搜集起来,为后续的客户服务提升与价值变现作准备。
为此,微软已经配置有关部门,为国内房地产行业的智慧化改造提供解决方案。“微软其实一直服务于地产领域,以前更多是在软件应用层面,如CRM等。两年前,微软开始涉足国内地产的产品转型,包括帮助地产公司做数字化改革。”微软智慧空间中国区负责人孙海亮在接受房科技独家专访时表示。
日前,微软联合普华永道发布《科技赋能建筑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提到国内地产行业的现状时指出:近30年来,中国地产行业经历了以拿地能力、融资能力、周转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四个发展阶段。
当前,中国楼市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需求侧城镇化降速愈发明显,住宅市场整体增长放缓、地产行业竞争加剧,地产企业加快布局持有型物业,资产运营能力重要性开始凸显。
《白皮书》中,微软全球智慧建筑方案部总经理Rimes Mortimer指出,智慧建筑将为地产公司能够带来巨大的价值创造机会。他提到,建筑产品的数字化将建筑从简单的物理空间转变为地产公司可以提供服务的场景,帮助地产企业超越传统的租赁契约关系,与用户直接交互、建立持续连接。与非智慧化楼宇相比,智慧化楼宇通过提升使用效率与使用体验,有望提升运营者的财务表现,实现资产的持续增值,拥有更高的市场估值。
微软在智慧建筑领域拥有着清晰的定位。“我们的目标是连接、效率、生产力,和微软的使命一致,智慧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赋予建筑以生命力,使之能够随着组织和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与人互动,时刻感知、预判,并主动响应人的个性化需求。”孙海亮表示。
具体来看,微软目前赋能地产行业大多数表现在四个层面:一、员工层面,具体表现为整合员工数据,协助提升工作效率,甚至包括员工流失预测,协调企业人力安排;二、客户沟通,比如更多样的客户沟通形式,客户的真实需求应对和方案的解决,以促进交易达成;三、流程的优化,优化审批流程,和批复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四、转型产品,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帮企业进行产品数字化改造。
微软45周年纪念日之际,房科技曾经用一篇文章《行远自迩 1999年第一部智能家居宣传片》向其致敬。我们得知,1999年,当手机仅仅只能接打电话,电脑还未普及时,微软就已经发布了全球第一个《SmartHome》宣传片,片中的许多场景与当下智慧家居应用重合度极高。
此前有外国媒体报道,微软将通过更新放弃其语音智能助手Cortana在智能家庭等的应用支持,并称这将意味着微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退出。对此,孙海亮告诉房科技,微软正在智慧家居领域阔步前进,绝对没退出计划。
她还表示,事实上,国内智能家居的产品中,很多都有微软在背后提供软件、硬件方案。特别是语音功能,包括小米产品体系中的一些音箱产品,以及市场上一些知名的早教机,翻译机等等。虽然市场上几乎看不到微软品牌的智能家居产品,但是,微软一直在是智能家居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
“我们还正在和万科等地产企业合作,一起在推进整体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落地,在一些住宅项目中,慢慢的开始着手布局。”她补充到。
房科技发现,微软中国官方网站中,已经列举出六大合作案例,涉及地产开发、管理、中介、投资等多个领域。
其中包括:协助茂地建筑管理上千项目及图纸;为21世纪中国不动产提供Xamarin 跨平台原生应用开发解决方案;为万科提供内部平台改善计划;为上海正大广场构建起在线客户服务与数字化营业销售平台等等。“帮助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公司等相关企业智能识别图纸,是目前应用十分普遍的领域。”孙海亮还指出。
对于房地产智慧化改造中的布局,“智慧家居和智慧楼宇、智慧园区是目前微软智慧地产中三个关键场景。”孙海亮强调。
事实上,房地产的智慧化改造之所以没有正真获得快速普及,一方面是由于起步晚,传统开发粗放思维向精细化转变需要时间过渡;另一方面,落地过程中仍存在顾虑没有完全解除,其中就包括安全性、兼容性以及隐私问题等等。比如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周期长,尤其考验智能家居系统的迭代和稳定能力;楼宇和智能园区中,涉及庞大的数据沟通,如何保证系统的平滑和可持续性。
对微软来讲,这些担忧并非没有办法解决。“30年前保存的文档,今天依然可以在微软offic软件中流畅打开,包括身边仍有一部分人还在用office软件中十几年前的版本。而且,以前微软系统三年一个版本,现在差不多两周就能更新一次,迭代速度相当快。”孙海亮表示,微软系统的稳定性和迭代延续性已经在几十年大规模实际应用中得到充分验证。
隐私方面,微软早在2018年就已经对外宣布成立了AI伦理道德委员会,其中对涉及隐私的研发技术规定有明确准则。具体来讲,“我们对AI人脸识别等视觉技术应用非常谨慎,尤其是家居和楼宇内部的办公场景中。”孙海亮告诉房科技。
而安全性上,微软在今年三月,刚刚发布基于Linux的新安全平台Azure Sphere,可以集成在一个小型且低成本的芯片中,该芯片能安装在物联网设备,旨在保护Internet设备免受来自Internet威胁。据悉,Azure Sphere可以通过硬件(芯片)和Azure云提供不同的安全层,以提供类似于PC或移动电子设备的保护级别。
值得关注的是,一直以来,微软开放且包容的态度,令其在几十年技术沉淀中搭建起了庞大的应用生态。落地到实际方案中,用孙海亮的话来讲,“多元化、多样化是微软的优势。同时,在房地产考虑最多的产品采购上,我们不站队。”一方面便于公司能够个性化选择,也方便用户日后维护使用。
房科技注意到,微软其实在很多领域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既有软件,也可提供硬件,既可单独作战,也可协同指挥。在整个智慧化改造链条中,只要你能想到的,微软几乎应有尽有。而在现实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因为对微软的电脑系统和办公软件太过熟悉,以至于容易忽视它的其他技能。
“在智慧建筑领域,我更愿意把微软的能力比作乐高的积木,对于客户的需求,我们大家可以帮你搭建,客户也可以把积木买回去按照自己想法去搭建,也可以买一个微软已经搭建好的完整模型,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合作伙伴赋能。而这些各种各样的积木,也筑起了微软的技术城墙,让竞争对手难以逾越。”孙海亮如是说。